黎叔的一句喊得很响的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尤其是企业的老总,以及为企业老总们卖命的HR们,这句话简直就像是揪着他们的心窝在表态,可想而知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句话而抓狂。自古以来,管理者都是求贤若渴。只是今天管理者们的“人才”观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是一种因心理诉求长期不被满足而被扭曲以致变态的变化。在当今这个社会里,人对物欲追求的极大化直接促进了生产的高度规模化。简单的说,什么东西都有种往“量产”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个量产化的世界里,“人才”也在悄悄的被量产。
五花八门的“综合培训班”“拓展基地”“团队训练营”开始红火了,“人生指南”“xx条规则”“xx你需要知道的道理”等书开始脱销了。人们在一种几乎狂热的状态中相信,这些就是量产“人才”的神秘机器,把一个个庸人们这头一塞,那头就开始出“人才”。现在做HR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专门研究怎么把人的能力发挥至极限的这么个职业。照理来说,他们应该很懂得人到底在什么环境下能有什么样的程度。但说来奇怪,也偏偏就是他们,还真相信,培训人这个活就像蒸馒头,事前给他一捏,然后往培训机构一蒸,然后要什么样就出什么样了。
用句时髦的话说,这种想法未免很傻很天真。
真正的人才,到我们需要的时候,他只能是被挑选,而不能被塑造。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古人已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明白这点是竖立正确人才观的第一步。
一个人,如果我们真要把它看作一个理论模型的话,他应该是一个由“道德”“性格”“技能”三个层次组成的正三角形。其中道德是基石,性格是内在,技能是顶端。尽管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我可以不妨告诉所有搞人力资源培训的朋友,你们能改变的,真的就只有技能这一小部分而已。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尤其是是否是管理人才,等到他上班的那一天时,已经基本上定形了十之八九。真正培训人才这个活,不是HR们干的,更不是培训机构干的,而是举天下的父母们,中小学的老师们,以及——不妨说宽些——这个比较混帐的社会需要操心的事情。
还有一句话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说的大致就是我这篇文章同样的道理。
2008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