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自工序完结 ——成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第一章 1)

第一章
丰田的领导者们追求的新工作思路是如何诞生的

 

绝对不能弄错的天量“棘手工作”是怎么改变的?

 

“自工序完结”活动到底是怎样提高工作质量的呢,为了能够让大家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我想拿个丰田的实际事例来开始介绍。

 

在名为“品质保证部”的部门里,有一个“最终检查终了证”的发行业务。汽车有一个强制检查制度,在日本只有通过这个检查的车辆才能上路行驶。新车也要做这个检查。但是厂家可以代替国家来自行实施这个强制检查,并最终发行一个“最终检查终了证”。丰田也在做这个检查,合格后作为证明,发行这个证。担当这个业务的部门是品质保证部。

 

发证之前首先要在公司内收集一系列的数据作为“完检证标准”,然后再经过发证处理申请,登记等流程。这个“完检证标准”的制作非常繁琐。

 

另外,如果这个“最终检查终了证”出了错,就会被国家记录下来成为大问题。现实中也发生过给客户带来很大麻烦的事,因为“完检证标准”制作时流程出了问题导致要对数据进行修正并向国土交通部进行报告,被暂停了三天车辆上牌。

 

作成“完检证标准”麻烦的地方在于,要从三个不同的部门取三种不同的式样信息,最终汇总成一套标准。它们分别是法规部的认证式样、产品企划部的车辆式样以及国内商品部的订单式样。即便是同一台车的式样,从三个部门来看都有不同的见解:认证式样是用于向国土交通部申请的以语言来描述法律上的不同点为中心的式样信息,车辆式样则是用于向制造部门描述零件种类及其组合的式样信息,而订单式样则是一些根据客户的喜好作出的颜色、材料等级等选项的描述。这么说,可能大家容易理解一些了。

 

各个部门,都基于自己工作的便利在式样里记入了一些必要的信息,这些作为司内信息在流通。因此,从这些各式各样的司内信息中抽取出“完检证标准”所必要的信息,并转换制作为提交给国家部门的资料,就成了品质保证部的一项业务。

完检证标准

完检证标准制作流程

但是,信息的数量惊人。搞定这项业务合计需要一个两人小组外加一个上级共三人,一年里要花掉约900小时。

 

并且这中间还出现过坚决不能出的差错,在“完检证标准”的制作流程中因为看漏了信息,三个人又得从头到尾检查一遍。

 

 

列出所有感觉有压力的流程

 

 

又要同庞大的数据搏斗,又绝对不能出差错,这项业务的担当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这公司内三个部门按照自己的方便制作出来的看起来差不多的式样数据中,毫无疏漏的实施转换。有没有转换错误呢?那就要拿原始数据和自己转换后的数据,用眼睛一项一项的进行确认,半天最多只能做1500个项目。这实在是一个费劲的活。

 

也正因此,出了错,担当者就会受到指责。问题发生的步骤、谁担当了哪一项业务以及怎么实施的确认,哪里出的差错,会追究的很清楚。

 

作业者说,拼命努力的干了活,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其他的工作还有没有问题呢?干活时心里总还想着这些,实在是辛苦。

 

借着出问题的这个机会,我们开始着手用“自工序完结”的思路来对这项业务实施改进。为了消除心里的不安,能够自信的推进工作,我们也同时考虑了对业务进行标准化,推进改善以最终提高工作质量。

 

首先从把握现状开始入手。在哪里,感受到怎样的压力,担当者把这些一一列举了出来。在丰田,我们将“小心翼翼的作业”,称之为“担心作业”。特点是:不想干、麻烦、工作本身让人不安……。我们让各个岗位的全体人员都把这种“担心作业”给写了出来。

 

然后每个人都对这些业务流程实施了三个项目的评价:

 

1、  对工作“目的”的理解程度

2、  有无困难的地方和麻烦的地方。

3、  各工序必要的东西是否明确(要实施各个步骤所必要的东西是否明确)

 

将列出的20个业务流程,按上面三个项目,分别用符号进行评价:“◎…完全没有问题”“○…基本没问题”“△…有点不安”。这样就将业务中存在的课题“可视化”出来了。

继续阅读丰田的自工序完结 ——成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第一章 1)

丰田的自工序完结 ——成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序章)

序章
丰田正在全司推行的“自工序完结”活动的整体思路

 

职场中常见的六种上司苦瓜脸

例如,工作中发生的下面这样的事。

 

1、“把这个总结一下。”上司拜托部下做个文档。

“是!知道了!”

 

但是,看到做好的文档,上司脸色不太好。

 

上司:“不对,这是要拿去和客户商量的东西,这种到处是司内专用词汇的文档好像……”(心想:早说清就好了)

 

部下:“那我重新做一下吧”

(心想:你早说啊)

 

部下拼命干了,但是却没有得到上司好的评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那恐怕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吧。

 

——————————————————————————————-

为什么要总结这份文档,“目的”没有实现共享

——————————————————————————————-

 

还有类似这样的事情:

 

2、“我要和部长商量下,你帮我把这个数据汇总下吧”,上司拜托部下。

“是!知道了!”(好!加油汇总去!部下心想。)

 

做完后,上司的脸色凝重。

 

上司:“不对……不用搞的这么细”(心想:而且还交的这么晚,本来粗略做下就可以的。)

 

部下:“弄那么简单就好了啊……”(心想:搞什么!)

 

再一次,部下拼命干活,却最终听到的是上司遗憾的声音。

 

怎么回事?恐怕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

 

——————————————————————————————-

要总结成什么样的资料,“完成后的整体性要求”没有实现共享

——————————————————————————————

 

还有其它的例子。

 

3、“这个今天可以搞完吧,去干吧!”上司对部下安排道。

“是!知道了!”

 

结果,上司傍晚时面带愠色。

 

上司:“还没搞完?快点啊。只剩一个小时了。”(心想:唉,早知道把做法也教给他就好了。)

 

部下:“是,我尽快。”(心想:一开始把做法确认下就好了……)

 

上司当初觉得放任也可以安心,部下也觉得可以搞定。结果变成了这样。恐怕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

 

——————————————————————————————-

资料要怎么样做,具体的“制作顺序”没有实现共享

——————————————————————————————

 

 

这样的例子还有。

 

4、“这次的活动企划没问题吧,拜托你了啊”上司说道。

“和上次活动内容一样的搞法,我觉得没问题”

 

结果等到活动即将开始前,部下反映:“活动会场用不了了”。上司大怒。

 

上司:“会场租借难道就没有个书面合同吗?”

部下:“只是电话预订了”

 

谈好的事当然要落到书面上去,结果没做。上司因此非常失望。是因为下面这个原则搞忘记了吧:

 

——————————————————————————————-

各项工作中,怎样的状态才叫没问题,没有实现共享

——————————————————————————————

 

再举一个例子吧。

 

5、部下对上司说:“我想按照这个方案去做”。

 

但是,上司看着提交上来的资料满脸不满。

 

上司:“A和B的信息你掌握了,但是关于C的信息你没考虑吗?”

部下:“啊!C的信息漏掉了。我马上去修改……”

 

做了改、改了做、上司、部下都累。干劲就这么没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

工作的必要信息,没有把握全面,存在疏漏

——————————————————————————————

 

这样的案例还有。

 

6、“按照你前任留下来的制作顺序把这个资料做下吧”,上司说道。

“是!知道了!”

 

结果,上司满脸怒色。

 

原来部下觉得资料作成不需要用原来那么复杂的方法,改成了一种不同的更有效率的做法。

 

上司:“你看!客户骂过来了!说和以往不同。”(心想:早知道理由说清楚就好了)

 

部下:“实在是对不起”(心想:先确认下就好了)

 

有自己判断就可以的东西,也有必须要遵行的东西,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必须要牢记。

 

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下面的这点原因:

 

———————————————————————————————————

工作顺序和规则,有它的一个“理由”,结果却自己随意作出了判断

——————————————————————————————————–

 

 

最基本的一些东西,职场中并没有做到

举了6个例子。每一个当中,部下都在拼命努力的工作。但是,都没有得到上司的正面评价。理由,我总结为6个。

 

1、为什么要总结这份文档,“目的”没有实现共享。

2、要总结成什么样的资料,“完成后的整体性要求”没有实现共享。

3、资料要怎么样做,具体的“制作顺序”没有实现共享。

4、各项工作中,怎样的状态才叫没问题,没有实现共享。

5、工作的必要信息,没有把握全面,存在疏漏

6、工作顺序和规则,有它的一个“理由”,结果却自己随意作出了判断

继续阅读丰田的自工序完结 ——成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序章)

丰田的自工序完结 ——成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前言)

丰田的自工序完结
——成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

佐佐木真一

 

前言
日本的工作方法必须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我担任丰田副社长时,民营电视台的特别制作栏目里播放了丰田汽车的创业故事。大家也许都已经收看了。节目讲述了创业者丰田喜一郎努力奋斗打造国产汽车的故事,标题为《LEADERS领导者们》。

 

这里“领导者”(LEADER)一词用了复数。我想这正是丰田特别强调的一点。换句话说,仅凭丰田喜一郎一人,是搞不成汽车的。各个部门、组织、团队的领导者们一起努力,才有了国产汽车。

(Pi)

 

一直到今天,丰田的这个意识也很强烈,能够培养出大量的领导者非常重要。进一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领导者。只有这样,丰田才能成为伟大的公司。这个意识很关键,正因为一直保持着这个意识,才有了今天的丰田。

 

还有一点丰田也很看重。那就是,工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原点,一定不能忘记。

 

可以说,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客户。客户第一、品质第一。今天相比昨天,明天相比今天,一点一点的改善的精神,让丰田将汽车做到了今天。

 

过去,丰田也有过造出很多问题车的时代。最早做卡车的时候,刚出厂就坏了的事层出不穷。因为卡车是生产资源,坏了就必须要立刻送去供替代的后备车。

(Pii)

 

这样,就得到处去道歉。丰田的卡车历史就是这么开始的。

 

家用车尽管成功,但即便是被称为名车的皇冠,当初出口至美国时,也因为动力不足,高速路上并道困难,结果在一段时间里,甚至退出了美国市场。作为畅销车的卡罗拉,尽管导入了很多新技术,第一代车还是因悬挂太弱备受批评。从那开始,为提高品质,丰田拼命干到了现在。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多亏有了来自客户的严格评价。

 

我是技术出身,在丰田,许多技术人员都有很想去销售店锻炼一下的意识。我们经常和销售店定期开会,完整而又直接的听取客户严厉的心声。任何借口都不好用。因为那里全是真实的客户声音,你只有面对现实。自从有了这个做法,品质就开始上道了。

 

我在品质也块也干了很长时间。

(Piii)

 

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品质到底是什么。只要管理好了,品质就能搞上去吗,实际上,并不是那回事。为什么?因为做出品质的,是人。

 

我觉得,其实没有人会想做出很差的东西。那为什么却总有不良品出现,总有失败出现呢?那是因为“机制”出了问题。在长期的品质管理工作中,我总结出了这一点。那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要想人人都成为领导者,员工应该怎么做呢?

 

我在工厂里推进了“机制”变革的工作。在那里,涌现了许多实现高品质的成功事例。

 

日本的公司里是不是有些不对劲的地方?大家经常说,日本人是劳苦命,总是在拼命努力。

 

但是,一辈子拼命努力却没有任何结果,这样的人到处都是。

 

上司训斥,客户抱怨。

 

想想看,这难道不是一个极其不合理的现象吗?

(Piv)

 

因此干劲也上不去。努力了却没有结果,这正是我觉得很不正常的一件事。

 

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取而代之的是“失去的20年”,日本的产业实力大幅度衰退。

 

那时日本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大批量生产的稳定品质,极少有不良品出现。

 

但如今,价值观已经变了,个性变得更为重要,必须为迎合客户喜好而迅速行动。

 

大家常说,如今这个时代,不是强大的公司能够存活,而是能够变化的,行动迅速的公司才能最终活下来。

 

然而,日本的公司快吗?丰田也未必。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无法对应新的时代。

 

那怎么办才好。复活的关键词里有一个是“提速”,提高白领的生产性(效率)。

(Pv)

 

白领们也许对这点有意见,自己明明已经那么拼命了。你们怎么还能说这样的话。

 

人常说丰田的生产现场很厉害。世间总是评价丰田技术高超、产品质量过硬。但是,人们是怎么评价丰田的白领的呢?丰田的白领真厉害啊,从没听到谁这么说过。我想起来就惭愧,多么想也听到人说丰田的白领真厉害!

 

那么困难的入司考试,那么高的竞争率,能进入丰田公司的,想必都应是优秀的人才。有这么些聪明脑瓜子们聚在一起,得到的评价却不如现场人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不合理。那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事情发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在于“工作的开展方法”上,我发现了这一点。

(Pvi)

 

我从2004年起,在比利时担任欧洲一个当地分公司的总经理。在那里我感受到了白领工作的不同。有速度感,决策快,不断在对应新的变化。

 

回到日本,又吃了一惊,因循守旧、意见摩擦、协调会议、修补返工……。虽说可能也确实是在老实的打磨业务品质,但那种速度感,输给了外国。

 

仔细调查了一番,我发现,日本的大公司里,在提高白领工作效率这方面,真正踏实开展的例子少之又少。

 

说来可能太不客气,大家也就凭着点精神在干活。但是,要和全世界的对手作战,这真的没问题吗?

 

我想,这也是日本“失去的20年”的其中一个原因。仅仅靠生产现场的强大,赢不了。

 

那么怎么改才好?

 

今天的丰田,正在推进新的体制。要成为领导者必须完全理解丰田正要做的这些事情。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介绍下丰田公司内部称之为“自工序完结”的活动。

 

 

 

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技术总监佐佐木真一

(Pvii、Pviii)

 

对 Mura,Muri,Muda 的一点思考(译文)

 

MuraMuriMuda 的一点思考(译文)

  

(原作:James Womack 美国精实企业研究所(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主席兼 CEO

 

(翻译:刘南飞 题目为译者所加,稍有改动)

 

 

 

二十年前的这个月份里,我的长女出生了。那时正在接受我指导的麻省理工国际汽车小组的小伙子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跑到外面给我的女儿去买礼物。回来的时候,他们拿着一件可爱的粉红色的婴儿T恤衫,上面还用钢印印着“MudaMuraMuri”。

 

 

 

盯着这件礼物看了半天,我的妻子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就是他们欢迎一个Baby诞生的方式?”。但是我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那年整个夏天,由于丰田和通用在加州的合资公司 NUMMI 的约翰·克拉夫西克的加入,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理解这些突然出现的新日语单词—— Muda (浪费)Mura(不均衡)以及 Muri(超出人或者设备的能力)。这些小伙子也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来与人分享这份激情。

 

 

 

我们最初的理解就是“muda, mura, muri”。这对于一个精益生产的研究者来说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改善顺序。

 

 

 

我们当时认为从解决浪费(Muda)开始的话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因为很明显所有浪费行为不为我们产生价值但是却消耗了我们的资源。更为便利的是,大野耐一先生也在很久以前就为我们列出了浪费的7个种类。这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所以我们总是劝导那些管理者们立刻采取措施来消除生产过剩(超出客户需求的生产行为)、不必要的等待、搬运、加工中的浪费、库存、多余的动作以及对不良品的返修。

 

 

 

另外一个从解决浪费入手的优点是,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可以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就可以开展而不需要大范围的甚至跨企业的协调。举例来说,设备可以简单的移近来形成有组织的单元——这样就可以消除等待、搬运、库存以及动作所带来的各种浪费。并且,这些可以在不影响更大范围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进行(自然也就可能不需要屈服于更大范围的压力)。我们同时也相信对消除浪费所进行的改善活动势必也能为消除 Mura Muri 铺路搭桥。

 

 

 

但这些只是理论。现实是,20年后的今天,我所痛感的是,我们往往花费极大的精力来消除浪费,却很少把注意力放在 Mura Muri上。这里正好有一个极佳的例子,美国的汽车公司最近又发布了新的促销计划来在短期内卖掉一大批汽车以便降低它们的积压的库存量。但这又将导致额外的生产过剩,随后又导致更多的库存,更多的促销,更多的…… 继续阅读对 Mura,Muri,Muda 的一点思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