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自工序完结 ——成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序章)

序章
丰田正在全司推行的“自工序完结”活动的整体思路

 

职场中常见的六种上司苦瓜脸

例如,工作中发生的下面这样的事。

 

1、“把这个总结一下。”上司拜托部下做个文档。

“是!知道了!”

 

但是,看到做好的文档,上司脸色不太好。

 

上司:“不对,这是要拿去和客户商量的东西,这种到处是司内专用词汇的文档好像……”(心想:早说清就好了)

 

部下:“那我重新做一下吧”

(心想:你早说啊)

 

部下拼命干了,但是却没有得到上司好的评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那恐怕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吧。

 

——————————————————————————————-

为什么要总结这份文档,“目的”没有实现共享

——————————————————————————————-

 

还有类似这样的事情:

 

2、“我要和部长商量下,你帮我把这个数据汇总下吧”,上司拜托部下。

“是!知道了!”(好!加油汇总去!部下心想。)

 

做完后,上司的脸色凝重。

 

上司:“不对……不用搞的这么细”(心想:而且还交的这么晚,本来粗略做下就可以的。)

 

部下:“弄那么简单就好了啊……”(心想:搞什么!)

 

再一次,部下拼命干活,却最终听到的是上司遗憾的声音。

 

怎么回事?恐怕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

 

——————————————————————————————-

要总结成什么样的资料,“完成后的整体性要求”没有实现共享

——————————————————————————————

 

还有其它的例子。

 

3、“这个今天可以搞完吧,去干吧!”上司对部下安排道。

“是!知道了!”

 

结果,上司傍晚时面带愠色。

 

上司:“还没搞完?快点啊。只剩一个小时了。”(心想:唉,早知道把做法也教给他就好了。)

 

部下:“是,我尽快。”(心想:一开始把做法确认下就好了……)

 

上司当初觉得放任也可以安心,部下也觉得可以搞定。结果变成了这样。恐怕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

 

——————————————————————————————-

资料要怎么样做,具体的“制作顺序”没有实现共享

——————————————————————————————

 

 

这样的例子还有。

 

4、“这次的活动企划没问题吧,拜托你了啊”上司说道。

“和上次活动内容一样的搞法,我觉得没问题”

 

结果等到活动即将开始前,部下反映:“活动会场用不了了”。上司大怒。

 

上司:“会场租借难道就没有个书面合同吗?”

部下:“只是电话预订了”

 

谈好的事当然要落到书面上去,结果没做。上司因此非常失望。是因为下面这个原则搞忘记了吧:

 

——————————————————————————————-

各项工作中,怎样的状态才叫没问题,没有实现共享

——————————————————————————————

 

再举一个例子吧。

 

5、部下对上司说:“我想按照这个方案去做”。

 

但是,上司看着提交上来的资料满脸不满。

 

上司:“A和B的信息你掌握了,但是关于C的信息你没考虑吗?”

部下:“啊!C的信息漏掉了。我马上去修改……”

 

做了改、改了做、上司、部下都累。干劲就这么没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

工作的必要信息,没有把握全面,存在疏漏

——————————————————————————————

 

这样的案例还有。

 

6、“按照你前任留下来的制作顺序把这个资料做下吧”,上司说道。

“是!知道了!”

 

结果,上司满脸怒色。

 

原来部下觉得资料作成不需要用原来那么复杂的方法,改成了一种不同的更有效率的做法。

 

上司:“你看!客户骂过来了!说和以往不同。”(心想:早知道理由说清楚就好了)

 

部下:“实在是对不起”(心想:先确认下就好了)

 

有自己判断就可以的东西,也有必须要遵行的东西,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必须要牢记。

 

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下面的这点原因:

 

———————————————————————————————————

工作顺序和规则,有它的一个“理由”,结果却自己随意作出了判断

——————————————————————————————————–

 

 

最基本的一些东西,职场中并没有做到

举了6个例子。每一个当中,部下都在拼命努力的工作。但是,都没有得到上司的正面评价。理由,我总结为6个。

 

1、为什么要总结这份文档,“目的”没有实现共享。

2、要总结成什么样的资料,“完成后的整体性要求”没有实现共享。

3、资料要怎么样做,具体的“制作顺序”没有实现共享。

4、各项工作中,怎样的状态才叫没问题,没有实现共享。

5、工作的必要信息,没有把握全面,存在疏漏

6、工作顺序和规则,有它的一个“理由”,结果却自己随意作出了判断

看了这些,你会有个怎样的印象?

 

这都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我的公司里根本不会发生。

 

能说出这样的话的领导者,我想恐怕不存在。

 

实际上,我觉得,在办公室里这样的事情大量存在。修改、重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性,阻碍了工作的速度。同时,还削弱了员工士气,导致干劲提不起来。

 

因此可以说,为了不产生这些状况,我想有些事情是绝对必要做到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实是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做到。”

 

从这一点开始,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丰田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这个活动,从工厂的生产现场开始,到现在的办公室部门,已经在全公司展开。

 

不管是成为管理者之前,还是之后,我始终觉得,拼命努力干了活,却得不到好结果的这种不合理,在公司里太多了。因此,也可以说,这个活动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丰田公司内部,将这个活动命名为“自工序完结”。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后面会详谈。在海外,这个活动直接按照日文罗马字称之为“JiKotei-kanketsu”,略称“JKK”活动。

 

事务部门的生产性提高意识很弱

每一个人,无论是谁,都不希望工作搞错了挨批评、出错、推到重来。因此,每个人都在开展工作时,自己心里也在说,不要出现这些情况啊。

 

公司也好、上司也好,也在传达给部下这种希望,不要出现这些情况啊,大家都在努力。那为什么现实却总是发生呢。

 

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

 

“不能那么做”,“发生那种事不行”,仅有这种单纯的“操心”,行不通。仅仅靠想,得不到结果。仅靠“操心”,必定不行。总的来说,是工作的开展方法出了问题。

 

在这里我想到的是,不能仅靠“操心”,还应该有更科学的工作推进方法,是能消除差错,不用返工也能做好的工作方法。这就是“自工序完结”。

 

这个活动从工厂起步,在现场到技术人员的广泛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品质管理的检查工序那里,有个经常出问题的地方,通过这个活动一口气得到了解决。

 

这样,考虑到是否可以把生产现场的成果也扩展到事务部门,从2007年1月起,“自工序完结”成为了丰田的公司方针。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丰田的工厂作为生产现场一开始有一个每年提高生产性的指标。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日本的生产现场面临着位居世界前列的劳务费的现实。能源费也不便宜。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提高生产性呢。在丰田,生产现场通过彻底推进“改善”,通过省人化、开发节能技术等下死决心的活动,成功挑战了生产性的提高。

 

实际上,“自工序完结”也是在这些生产性提高的努力中诞生的。我觉得这是生产性目标所带来的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在事物部门,或者说白领部门,并没有生产性目标。因此,生产性的意识也就极为低下。工作氛围是要决定一件事,反而是应多花时间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我当时留下的是这种印象。

 

比起自己花时间思考和干活,上司更愿意对部下进行评价。上班过程中,时间比较早时,把东西拿给上司看,问“这个怎么样”,他会说“再做一遍”。但等到加班到晚上时,他又会说“真是努力啊”。

 

还有种上司,即便是差不多搞好了,你第一遍提交,也肯定不会得到OK。再搞一遍,又打回来了。有些人觉得这才是上司的工作。但是,哪里不行,他是不会说的。

 

简单一句话,就是单纯要让你再努力点。总之不拿过来三次,不能让你过。但是,当拿过来三遍时,哪怕做的很一般,也会给通过。我印象中,这种工作方式不断增多。

 

要是有了谁都能决断的数据,上司并不必要

 

我本人有过海外工作、带过外国人下属的经验。日本的工作给我的感觉是,返工的现象比什么都多。

 

这点从根源上讲是因为上司对部下的授权不够。总是要上司站在旁边,工作才有进展。因此,部下开展工作时也总是想着上司。“这个上司一定无法理解”“上司可能接受不了”“必须要让人觉得我更加努力了”,老想着这些,部下就做了不必要的工作,因此,返工也多了,琐碎的事也多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加班也就多了。

 

再看上司这边,又总是拿不定主意。慎重、再慎重,再花些时间来干。结果,还要等部下的材料。考虑这,考虑那。这个数据也要,那个数据也要,其实要的都是些没必要的数据。

 

总是在质问,部下拿点东西过去,就会说“先把这个做了”,结果又增加了一个工作。不管过了多久,就是出不了结论。

 

这样下去,部下精疲力竭。真的可以说,如果有了谁都可以决断的数据,上司根本没必要有。

 

总而言之,“如果有那些的信息的话,就可以拿定主意”,这样的“前提”没有实现共享。因此,白白耽误时间。

 

这点也是在海外感受到的,在日本,首先信息的共享就没有做到。换句话说,什么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的水平,这个标准没有实现共享。谁有着什么样的知识,也没有共享。因此,问隔壁两分钟就可以知道的东西,结果花了两小时来查。

 

实际上,日本的事务部门,大量存在着经验性知识。“只有那个人才能做”成为了一种价值,或者说正在成为一种可能的价值。让那件工作变得只有我能做,成为了一种氛围。

 

这就导致了,人员变动时,产生大量的浪费。因为是经验性知识,新人就要从零开始。要掌握一项工作,需要花大量时间。

 

这种浪费并非本意。但是,有必要认识到,我们也仅仅就是停留在“打算要改”“将要搞一下”这种程度。这还只是单纯的“操心”。其实,还潜在着大量的浪费。

 

 

与“改善”相辅相成
使“改善”得到落实

 

遗憾的是,即便在丰田,这样的工作方式大量存在。我作为技术员一直在追求更高的生产性。熟知现场的人,讲起事务部门的工作尤其咬牙切齿。

 

但是,首先要知道的是,再这么干下去,和海外的竞争就会输。要提高生产性,必须要更快的拿主意。

 

这样,“操心”不能仅仅停留在“操心”,而是要科学的思考怎么办,要开展“自工序完结”活动。

 

所谓“自工序完结”,就是要彻底的、科学的实现只做正确的工作,只生产优质产品的工作思路。

 

如果根据这个思路来深究下我们的工作,我们会想到,迄今为止我们放弃了的生产性提高活动,是否能够有新突破。

 

在丰田,有许多广为人知的专用词汇。像“改善”“QC循环”“丰田生产方式”等等,那么这个新的“自工序完结”活动,在这中间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呢?

 

从根本上说,能够覆盖丰田品质及生产性工作的,是丰田生产方式。而改善则是其中的持续开展的无止境的活动。同时,“QC循环”则可说是促进改善的活动。“自工序完结”则是针对要怎么办才能工作的更好,所进行的科学的思考。不是针对部分工作,而是全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说它与改善就如同车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带着“自工序完结”这个帽子,实施改善,改善必定不会走回头路,将得到不断落实。

 

概念上,也许还是有些没说清的地方。下一章里,我将在实际的丰田办公室事例以及个人经验的基础上,从这个新活动怎么诞生的开始,详细的向各位介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