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丰田式生产性改善

1、什么是生产性

“生产性”,中文对应的词应该为“生产率”。因为这里主要讲的是制造工厂的生产性,所以,这里的“生产性”其实特指的是“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产出/投入的比例,也可简称为产出投入比

而“劳动生产率”则表示产出的产品与投入的劳动力的数量(通常以工时来统计)的比例。

这个数字显然越高越好。通俗的理解,所谓搞好生产性就是用更少的人能够干出更多的活来。
2、丰田式生产性改善

丰田式生产性改善,从根本上说也是一项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活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几个特点。

(1)以“能率”为核心的改善机制

丰田的改善理论当中,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元素。那就是“理想状态”。丰田的所有改善活动都是基于一个理想状态来进行,所谓改善,就是缩小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从这个角度上说,“劳动生产率”并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单独讲“越高越好”,显然就模糊甚至可以说取消了理想的状态。

因此,丰田提出了能率的概念。能率的计算建立在“理论生产时间”的基础上。而理论生产时间,指的是生产一个产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工艺,理论上需要的作业时间。这个理论作业时间,丰田称之为“基准工时”。

在丰田的改善理论当中,另一个特征鲜明的元素是“需求”,“一切从需求出发”是大野耐一的原话。所以,制造产品所需要的理论时间就等于,

制品时间=产品需求数(不是实际产量也不是计划产量)x 基准工时 

能率=制品时间 / 实际作业时间 x 100% 

因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浪费,所以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的实际作业时间必然会大于这个制品时间,也就是说,能率< 100%。能率的理想状态是 1,也就是 100%。

继续阅读什么是丰田式生产性改善

精益生产的入口在现场

精益生产的入口在现场

大宗商品生产领域,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成本的控制。而控制成本正是精益生产的根本出发点。

因为存在外部环境公平竞争的前提,精益生产认为控制成本的方法是彻底消除浪费。这一过程通常又被称为“持续改善”。

要消除浪费,第一步是发现浪费。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精益生产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个易于发现浪费的生产模式。

什么样的模式易于发现浪费?我给出的答案是,易于发现浪费的模式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持续致力于库存(生产过剩)的降低(JIT); (2)充分贯彻 4S (尤其是整理、整顿); (3)落实标准作业(流程),建立改善的基础;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生产模式,我们均可以视作精益生产方式。这三个条件既是精益生产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精益生产的技术。

如何降低库存,如何实施 4S,以及如何落实标准作业,都是关于实践的学问。因此,只有立足于生产现场,切实在做法上改变现场,才能谈得上推行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一门管理科学,所以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它需要最终的成果来体现其价值。其次,新生产方式的推广往往意味着对旧做法的革命,精益方式所能带来的成果的激励,是实施这一改革的原始动力。

丰田生产方式,从技术、管理以及哲学三个层面涵盖了精益生产的全部内容。技术层面的内容前面已经提到大部分。管理层面来讲,丰田生产方式致力于通过挑战和持续改善使现场能以更低的成本来制造更优质的产品。在这里,更低的成本,即生产性的提升,意味着个人在有限时间内创造更大价值的能力。而品质的提升,带来的是客户个人美好的生活和更为和谐发展的社会。这两点正是丰田哲学——“尊重人性”的两个具体内容。

现场人员管理的四个要点

生产线基层管理业务当中,最为核心的业务是人员管理。生产现场事务纷杂,管理点非常多,但是作为管理者,首先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事在人为”,理事之首要在于管人。
现场人员管理有四个基本要点,分别是:

一、沟通是首位

对于很多刚开始担任管理者的人来说,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沟通却偏偏对于管理来说非常重要。现场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沟通的目的正是为了提前发现问题和解决现有的问题。从情感层面上讲,人总有那么一些自己不愿意与之“打交道”的那种人。但是作为管理者,首先你需要克服这一关。能与所有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干好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

对于管理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沟通应该是其本身的一项工作,而不是“施舍”给其部下,或者用于“拯救”其部下的一种行为。因为你的部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的取决于你的努力。

二、成长是关键 继续阅读现场人员管理的四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