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定例工作都是浪费

所有定例工作都是浪费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存在大量的定期例行开展的内容。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在我的职场中高达80%以上。人总有一种倾向,就是将自己手头的工作转变成习惯性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例行公事”。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这么做毫无问题。但是,在我看来,所有的定例工作归根结底都是浪费。

 

让我们看几个典型的定例工作:

 

  • 定例召开的会议
  • 定期设备维护/点检
  • 定量的品质抽检
  • 每日管理板及表格签名
  • ……

 

开展这些定例工作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三个错觉,我称之为“习惯性错觉”

 

【错觉1】因为定例,所以重要

许多工作因为定期按照固定形式开展,往往又有许多人参与,就慢慢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仪式感。让人一去到那里就产生一种这个工作/活动很重要的感觉。为了参加这样一个定期进行的活动,人们甚至倾向于放下手头上哪怕比较重要、紧急的活儿。“大家都去了”“一直都有去的”,心里这么想着,就觉得自己也不能不去了。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因为工作是定例开展的,所以它很重要”的错觉。

 

【错觉2】因为定例,所以做了就是完成了工作

这种错觉危害尤其大。

例如你的工作是要每天检查一个仪表,然后在记录表上画个圈。如果要安排这样的一个工作,多半情况下,安排工作的人会说,这个事很重要,你一定要每天按时做。接着又会说,做完了一定要画个圈,表示你确实已经做了。

然后你就每天画圈,一开始是仔细的看一看仪表然后画圈,慢慢的就随便看看然后画圈,到最后也许就变成了直接画个圈。这样,画圈本身就变成了工作,而点检仪表以发现问题这一出发点反而给忘记了。

 

定例工作很容易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让人以为做了就是完成了工作,至于为什么做反而一点都不关心了。

 

【错觉3】因为定例,所以不能改变

 

在号称世界一流的丰田制造现场,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产品的生产线上,按规定每生产50个就要抽检一次确认是否合格,这个叫做品质抽检。丰田的现场执行力是很叫人佩服的,大家真的是扎扎实实仔仔细细的每隔50个就从生产线上拿出一个产品来检查一次然后记录数据。

但是,为什么间隔是50个,不是40个或者是60个?为什么10年前的生产线是50个,现在还是50个?

有人想,这里面会不会有某个高深的概率数学理论在里面?

最后问了个老师傅,回答是,没有那么复杂,因为以前生产线大概是50个那么长,如果每50个就抽检一次,就可以不让不良品流出到厂外,追溯起来就没那么麻烦。

原来抽检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流出不良品,而制订间隔的依据就是生产线的长度。

但是生产线发展到今天,有些线已低于50个的长度,50个的间隔根本保证不了不流出,也有些生产线又大于50个,根本没必要50个就抽检一次。

我想,就因为这是个定例工作,所以让我们产生必须要严格按照一直以来的标准做事才算努力的错觉。这个错觉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即便在以改善著称的丰田现场也已存在多年。

 

因为以前是这么做的,所以现在我们就要继续那么做下去。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不是到处都能见到?

 

上面的三个错觉,其实可以汇总为一句话,那就是定例工作让我们放弃了思考,放弃了对工作本来的目的和目标的思考。

 

其实对于每一项业务,我们在做的时候都应该问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做?(工作的目的、初心)

2、做到什么程度叫好?(目标)

3、能不能不做或者少做?(持续改善)

 

通过不断思考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如下的业务“2S(整理、整顿)”的循环:

经过第一步,重新思考工作的目的与目标后,如果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就应该制订试运行的暂定标准,然后大胆的开始试运行全新的工作方式。

 

让我们摒弃“定例”思维,对手头的业务来一次整理、整顿吧!

 

后记:

 

对“定例”的深入思考

 

当今世界闻名的科技企业明星埃隆·马斯克,有一个为人称道的思维习惯。这个思维习惯马斯克自己将之命名为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elon-musk-first-principles-2015-1

这一思维模式可以用以下这句话阐明:

(思维)第一性原理:

摒弃既往经验和可参考的同类事物,从最基础的事实出发,从问题的最本质出发,进行逻辑思考。

例如,造一支商用火箭成本应该是多少?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去调查现有的火箭市场,而是首先去大宗商品市场去调查组成一支火箭的原材料分别是多少钱。

 

“类比”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定式。人们思考问题时,经常会倾向于去参考:

  • 别人是怎么样的
  • 过去是怎么样的
  • 同类是怎么样的
  • ……

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让人停步不前,无法突破。

事实上,真正重要的绝不是以前是怎么样的,而是“正确的应该是怎么样”,这也正是丰田核心思维模式中反复提到的“理想状态”是怎么样的。

类比并不是逻辑,从基础事实出发思考才是。

看起来没必要的事,其实最重要

 

 

1、未必正确的常识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讲究一个优先度,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抓“主要矛盾”,这个常识将这样一个想法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那就是:总是要做眼下最为迫切和紧要的事情。

 

2、反常识的一些行为例子

然而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的做法并不总是符合这一常识:

  • 一些人在基本上没可能下雨的旱季里修理屋顶
  • 一些人在自己职业生涯中薪酬最好的时期跳槽
  • 一些人在最受欢迎,“众星捧月”的单身时代结束单身
  • 一些企业在业务蒸蒸日上到达高峰的时候选择去转型

 

3、小结

 

上面的例子总结一下都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变革模式:

 

在最有回旋余地的时候,采取行动

继续阅读看起来没必要的事,其实最重要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主席谈工作方法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

(这是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三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

 (评:这是毛泽东谈日常管理工作的一篇文章,其中的一些立意点、注意点,值得各位管理班组的兄弟熟读并活用。)

一、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要把这个班带好,的确不容易。目前各中央局、分局都领导很大的地区,担负很繁重的任务。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书记要当好“班长”,就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研究。书记、副书记如果不注意向自己的“一班人”作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不善于处理自己和

委员之间的关系,不去研究怎样把会议开好,就很难把这“一班人”指挥好。

如果这“一班人”动作不整齐,就休想带领千百万人去作战,去建设。当然,书记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这同班长和战士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这里不过是一个比方。

(评:管理的两个基本任务就是“决定方针政策”及“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方针我们已经很熟悉,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课题。也就是说,管理的出发点就是搞清楚“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以及“我们要怎么做”,大到一个革命根据地,小到公司里的一个班组,都是一样的道理)

二、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

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班长”和委员还要能互相谅解。书记和委员,中央和各中央局,各中央局和区党委之间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点过去大家不注意,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在这方面大有进步,友好团结关系大大增进了。今后仍然应该不断注意。

 (评:当面有意见不提,背后发牢骚消极抵抗,这是不少一线战斗队伍都有的毛病。于公,工作上的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就是当作一项工作来讨论解决。于私,同事之间坦诚相待,就算工作最后没有干好,仍然可以是朋友一场。最差的结果大家其实都明白,那就是工作没干好,朋友也没得做。)

三、“互通情报”。就是说,党委各委员之间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这对于取得共同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⑴,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我们有些高级干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语言,原因是学习还不够。现在党内的语言比较一致了,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在土地改革中,对什么是“中农”和什么是“富农”,就还有不同的了解。

 (评:互相通知、互相交流在我们团队内部执行的不错,大家都有固定的时间和程序确保这一点,沟通交流的质量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重点。但是跨部门之间的通知、交流总是还有提高的空间。另外,毛主席提到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语言”这个问题我们身边也是存在的,例如对TPS的理解大家就有不同的看法。)

四、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⑵,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

 (评:这就是通常说的“拍脑袋”的决策要坚决避免。)

各中央局、各前委处理问题的时候,除军事情况紧急和事情已经弄清楚者外,都应该这样办。这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而只会增加自己的威信。我们做出的决定包括了下面干部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们当然拥护。下面干部的话,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听了以后要加以分析。对正确的意见,必须听,并且照它做。中央领导之所以正确,主要是由于综合了各地供给的材料、报告和正确的意见。如果各地不来材料,不提意见,中央就很难正确地发号施令。对下面来的错误意见也要听,根本不听是不对的;不过听了而不照它做,并且要给以批评。

 (评:“现地现物”)

继续阅读《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主席谈工作方法

报告、联络、商谈 —— 职场新人致胜的三大法宝

 

初入职场,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生活方式,陌生的面孔以及陌生的行为规范,很多人在一开始的新鲜感过后,很快都会面临许多困惑和烦恼。这一方面与自身对职场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与自身的处事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有三点是在未参加工作时很少用到,但在职场中却是需要首先应该注意的,它们是“报告”“联络”和“商谈”。

 

一、先说报告。


一个新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上司。当上司交待一项崭新的工作后,新人通常会非常重视,用尽全力去实施。但就在埋头苦干的时候,新人最容易犯的一项错误就是不向自己的上级汇报工作的进度。对于新人来说,工作进度发生延迟甚至停滞在所难免也并非不可原谅。但是,未向上级报告而延误挽回进度的最佳时机却是新人必须要避免的一项失误。主动向上级报告工作的进度,至少以下几点好处:
(1)及时向上级报告工作已顺利进展,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和嘉许;

(2)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的问题点和可能发生的“危机”,能得到上级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源;

(3)及时向上级报告工作进度的延迟和停滞,以便及时挽回损失。
作为一项工作的担当和推进者,向上级报告工作进度是基本的责任。切记永远不要让上司成为最后一个听到坏消息的人——那时一切都晚了。在进行报告时,合理选择报告的时机以及报告的形式是非常关键的。最好的报告形式当然是简洁、重点突出以及用数据说话。如果事先制订了详细的推进计划,那么报告进度时就事半功倍了。

二、与其他人进行联络

继续阅读报告、联络、商谈 —— 职场新人致胜的三大法宝

工作即是解决问题 —— 做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1)

 

一、工作即是解决问题

1、自问一下——“我的工作是什么?”

当我们一开始讨论“工作”这个词时,每一个人头脑中的第一印象都不一样。恐怕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工作是一种谋生手段。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讨论工作,最终将使我们不得不陷入悲观的境地。
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活着,即是工作着。从社会文化广为接受的积极意义上讲,大多数人都同意,工作不仅能使我们活着,它还能使我们活得更快乐。

许多人都被问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回答总是简单而具体。例如“司机”“销售经理”“文秘”“翻译”“操作工”等等。

几乎所有人都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抱有一种自信,即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什么?但是实际情况却绝非如此。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其根源在于其自身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心中“如意的生活”应该如何定义。有意思的是,在工作上,很多人也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 —— 人们总在反思为什么自己工作无法做的出色,却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 

“我的工作到底是什么?” 继续阅读工作即是解决问题 —— 做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1)

PDCA 操作详解

PDCA 是一种工作的开展方法。可以说在几乎所有成熟企业的工作方法培训课程中,PDCA都是其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对于所有想在职场中更有效率更为顺利的开展工作的人来说,掌握 PDCA 是学习的第一步。

PDCA 具体指的是 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及 Action(进一步行动)这四个步骤。

几乎所有的工作项目都包括这四个基本步骤。但是根据工作者实施情况的不同,项目整体耗时及后续改善的效果却存在显著差异。通常人们对采用 PDCA 对于项目总耗时的积极意义总结为下图:

PDCA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工作推进方法相比,采用PDCA法在总工时上通常有显著的改善。尽管在计划(P)阶段我们耗费比通常更多的时间,但是后续的实施(D)及检查(Check)阶段所能带来的耗时降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最后一项进一步的行动(A)也会耗费比通常更长的时间,但是这一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也是必须的。后文中会针对这一点有详细的说明。 继续阅读PDCA 操作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