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的未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各处原本宁静的小城里开始工厂密布。大量机器设备的投入,使得大规模集中化生产成为了可能。

1811年,在英国中部的诺丁汉郡的纺织工厂里,经过严密组织,一群愤怒的工人,朝着自己平日里操作的设备挥下了铁锤。这个后来被称为“卢德运动”的事件迅速发酵,破坏工厂设备的行为此起彼伏,短短3年内变成了一场席卷英国的暴动,最终由英国陆军出动才平息下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人与机器的紧张关系中,生产管理慢慢发展起来。

随着法律、工会的发展,工人逐渐不再需要通过暴力侵害企业主权益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战后民主政治的发展,更是极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如今,在大规模生产的工厂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

200年过去了,这一点从来没有过本质的变化。

生产管理的理论以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升效率为着眼点,缓慢发展。从以动作分析为代表的泰勒式科学管理,发展到今天为人津津乐道的精益生产。

将人视作生产所需要的一种资源来看的话,人在社会化生产中发挥着三个作用:

1、 操作(重复性作业等)

2、 判断(品质检查、设备点检等)

3、 决策(工艺改进等)

作用1,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在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正越来越少。

作用2,是当下最红火的工业4.0概念所专攻的领域。随着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的革新,既往许多必须人去看,去听,去汇总、比较、判断的地方,都即将被机器所取代。

作用3 是否可以被机器取代,或者说物资生产过程中是否可以完全不需要人,这是一个政治学或者说哲学的问题。但是,随着前面说的人所起的两个作用逐渐被替代,生产需要的人越来越少,却是一个谁都无法否认和阻挡的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由量变到质变的一天也许不久即将到来。

具体来说,未来的生产组织将会发生以下的变化:

1、 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将会再次转变为以物为中心的组织方式。

这当然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一次飞跃。任何生产过程,将人考虑进去,都会造成各种浪费。安全隐患、动作精准性差、易疲劳、作业环境要求等等,正是因为出于对人的这些先天不足的考虑,才造就了今天我们工厂的模样。而如果生产的过程只需要极少量人的参与的时候,即人的作用1与作用2都被取代的时候,我们的整个工厂很可能就会变得像一个个魔方般紧凑。那个时候,工厂的功能设计、布局乃至选址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2、 人与机器共同实施决策

将判断和一部分决策交给机器来做以后,人与机器就不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人的个性与灵感与人工智能的效率和精度该如何结合,将成为生产管理技术中最热门的话题。而一个生产组织中,二者精诚合作的程度,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最终绩效。

换句话说,在不远的未来,人与机器该如何相处,这个200年前异常沉重而如今几乎被我们忽视的课题,将重新摆在我们面前。

管理学从功能上说,致力于“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但在哲学层面上说,管理学的本质应该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几百年来,各类组织的管理效率的追求过程,就是人的素质及价值提升的过程。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因此,不管未来生产的材料、工艺、技术以及组织形式如何变化,生产管理的第一原则应该只有一条: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