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制造地狱”

为什么会有“制造地狱”

—— 同非制造行业的朋友们探讨一下

根据最新的报道,特斯拉在第四季度生产了2425辆Model 3电动汽车,交付了1550辆。也就是说在2017年的最后三个月里,Model 3每月交付量仅约为516台。对于特斯拉的这款曾经总订单量高达51.8万台的明星车型来说,实在不能说是一个让人高兴的数字。

而这背后的原因,马斯克早先已用了一个词来回答:制造地狱(Manufacturing Hell)。

许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能让火箭上天,高铁入地,凭一己之力震动整个汽车行业的马斯克,却搞不定区区一个工厂的生产?

在大多数人看来,汽车行业,或者说大多数消费品行业,制造环节是最无关紧要的。那无非是一群浑身臭汗,身着蓝领的工人们,扎堆在一起开动着轰鸣的机器设备,在流水线上做出一个又一个产品。

现在互联网和IT行业的兴起,加剧了大众对制造行业的误解。尤其是手机行业,使得人们根深蒂固的相信,设计制造苹果手机的苹果公司无比伟大,而其背后代工的富士康只不过是个压榨员工低端落后的土鳖企业。

这种认识发展到最高峰,就产生了诸如“PPT 造车”的各种怪象。但是,马斯克通过自己的切身之痛给所有有志于在汽车行业大展鸿图的后来者们上了一课,至少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生产制造是必须要过的一道难关。

为什么制造会难到“地狱”级别呢?有如下几个原因:

1、大批量稳定生产的挑战

一台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零件生产和装配成整车,需要上千台设备。如果你想赚钱,销量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每年约10万量基本上是一条界线。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开始试着想象一下,所谓的汽车生产线,是一个存在上千台设备、数千人参与,平均每分钟要下线一台完整汽车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中,所有的厂房、设备、设施都是高度定制的。生产特斯拉的设备绝不能简单的用于生产任何其他品牌的汽车。高度定制意味着高难度的设计制造过程。所有这些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高投入高风险。

在这个战场中,稳定是最终的追求,也是最大的挑战。消费者不会允许自己的产品存在任何瑕疵,这就意味着,整个生产线的所有环节不能有任何的质量问题。

一旦设备、人、原料等因素出现问题,作为生产线的管理者就将面临选择,是在质量上进行妥协使生产继续进行,还是立刻将生产停下来。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这样的抉择每天都在进行。

为什么特斯拉一个季度只能做2425辆,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特斯拉的生产线还无法做到稳定生产。

2、人的挑战

生产制造归根结底要由人来做。数千人的组织可不是能够一笔带过的轻松事。人也是一种资源,在美国甚至还相对稀缺,因此对人的大批量需求就必然导致市场的波动。这种波动已经在特斯拉内部产生波澜,生产还未定型,劳资纠纷就已经出现。

人的技能水平提升也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个新型产品和行业中。在特斯拉这样一个四处创新,充满颠覆的新企业里,人的发展如何能够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对特斯拉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3、供应链的挑战

供应链的挑战尤其致命。汽车行业的特征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完整生产自己产品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确保你的产品品质的稳定和生产过程的稳定,你的上游供应链也必须达到相应的水平。而这一点,有些时候,除了耐心等待,你还真的无能为力。

最后还有一个,也是最大的挑战,但是恰恰也是特斯拉暂时可以不太关注的领域就是成本。

成本将暴露所有的问题。换句话说,和目前所有蠢蠢欲动的电动车企业一样,使用投资者热钱的特斯拉,目前的运营其实90%以上的问题被掩盖了,因为它们并不关心成本。

也许你想问,特斯拉什么时候能够赚到钱呢?这个问题,马斯克自己也不知道。

上述种种挑战,使得汽车的制造过程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新兴电动汽车公司走向成功的拦路石。对于它们来说,能否成功应对,脱离“制造地狱”的苦海,恐怕任重道远。

生产管理的未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各处原本宁静的小城里开始工厂密布。大量机器设备的投入,使得大规模集中化生产成为了可能。

1811年,在英国中部的诺丁汉郡的纺织工厂里,经过严密组织,一群愤怒的工人,朝着自己平日里操作的设备挥下了铁锤。这个后来被称为“卢德运动”的事件迅速发酵,破坏工厂设备的行为此起彼伏,短短3年内变成了一场席卷英国的暴动,最终由英国陆军出动才平息下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人与机器的紧张关系中,生产管理慢慢发展起来。

随着法律、工会的发展,工人逐渐不再需要通过暴力侵害企业主权益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战后民主政治的发展,更是极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如今,在大规模生产的工厂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

200年过去了,这一点从来没有过本质的变化。

生产管理的理论以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升效率为着眼点,缓慢发展。从以动作分析为代表的泰勒式科学管理,发展到今天为人津津乐道的精益生产。

将人视作生产所需要的一种资源来看的话,人在社会化生产中发挥着三个作用:

1、 操作(重复性作业等)

2、 判断(品质检查、设备点检等)

3、 决策(工艺改进等)

作用1,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在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正越来越少。

作用2,是当下最红火的工业4.0概念所专攻的领域。随着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的革新,既往许多必须人去看,去听,去汇总、比较、判断的地方,都即将被机器所取代。

作用3 是否可以被机器取代,或者说物资生产过程中是否可以完全不需要人,这是一个政治学或者说哲学的问题。但是,随着前面说的人所起的两个作用逐渐被替代,生产需要的人越来越少,却是一个谁都无法否认和阻挡的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由量变到质变的一天也许不久即将到来。

具体来说,未来的生产组织将会发生以下的变化:

1、 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将会再次转变为以物为中心的组织方式。

这当然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一次飞跃。任何生产过程,将人考虑进去,都会造成各种浪费。安全隐患、动作精准性差、易疲劳、作业环境要求等等,正是因为出于对人的这些先天不足的考虑,才造就了今天我们工厂的模样。而如果生产的过程只需要极少量人的参与的时候,即人的作用1与作用2都被取代的时候,我们的整个工厂很可能就会变得像一个个魔方般紧凑。那个时候,工厂的功能设计、布局乃至选址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2、 人与机器共同实施决策

将判断和一部分决策交给机器来做以后,人与机器就不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人的个性与灵感与人工智能的效率和精度该如何结合,将成为生产管理技术中最热门的话题。而一个生产组织中,二者精诚合作的程度,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最终绩效。

换句话说,在不远的未来,人与机器该如何相处,这个200年前异常沉重而如今几乎被我们忽视的课题,将重新摆在我们面前。

管理学从功能上说,致力于“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但在哲学层面上说,管理学的本质应该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几百年来,各类组织的管理效率的追求过程,就是人的素质及价值提升的过程。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因此,不管未来生产的材料、工艺、技术以及组织形式如何变化,生产管理的第一原则应该只有一条: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