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精气神”学问

用人的“精气神”学问

传习录中,王阳明回答学生何谓仙家元气、元神、元精时,说道:“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先生之言,微言大义。这三点深深切合了我最近在思考的用人的三个基本原则。

先生说:“流行为气”。这是用人的第一原则,人才应该顺畅流动。

人才不仅应该能顺畅流动,而且必须要顺畅流动。从一个小的团队,到一个企业,再到整个社会,人才都应该处于一个通畅的上升通道当中。上升通道一关闭,整个组织就会成为一滩死水。组织需要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将组织的持续性发展和人自身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企业用人时的优胜劣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应该能够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发展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社会、企业、团队也应该为人的发展去设计这样的位置。即便是终身雇佣制的企业,人才依然可以也应该在部门间流动。部门间不能流动的也应该岗位之间的流动。岗位也不能流动的,至少应该在业务课题上有持续的发展。

这种流动就是组织中的气,气不通则百病生。

第二句“凝聚为精”则道出了用人的第二要务 —— 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国家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和政治哲学,企业需要统一的使命、战略与理念,团队需要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与行动方式。只有通过统一思想凝聚了的人才队伍,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实践中,我们对关键人才采取的办法是寻找契合统一思想的人才,而不是去培养(改变)人的理念。对于一般人才则是改变人的思想使之与组织统一。改造人的思想是最难的,但是成效也是最大的。

心的凝聚就是用人的精髓所在,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

“妙用为神”则是讲出了用人神乎其神的境界在于一个“妙”字,也就是人尽其才的意思。只要是人,则有其价值,妙处在于如何使用。人乃自然界最神奇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之处。人的潜能亦无限存在。这些都决定了团队的领导者必然是一位人性大师。识得人,才能谈得上用得人。一个人在此处为人不齿碌碌无为,可能在彼处则是百里出一得心应手。

人之神,神在得以妙用。要是姜子牙钓鱼到老,恐怕也只是个孤舟蓑笠翁而已。

以上就是用人的“精气神”的学问,阳明先生解释“精气神”时本意恐非用人之说。但思之愈深,于理愈契。正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而已。

量产型“人才”

黎叔的一句喊得很响的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尤其是企业的老总,以及为企业老总们卖命的HR们,这句话简直就像是揪着他们的心窝在表态,可想而知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句话而抓狂。自古以来,管理者都是求贤若渴。只是今天管理者们的“人才”观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是一种因心理诉求长期不被满足而被扭曲以致变态的变化。在当今这个社会里,人对物欲追求的极大化直接促进了生产的高度规模化。简单的说,什么东西都有种往“量产”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个量产化的世界里,“人才”也在悄悄的被量产。

五花八门的“综合培训班”“拓展基地”“团队训练营”开始红火了,“人生指南”“xx条规则”“xx你需要知道的道理”等书开始脱销了。人们在一种几乎狂热的状态中相信,这些就是量产“人才”的神秘机器,把一个个庸人们这头一塞,那头就开始出“人才”。现在做HR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专门研究怎么把人的能力发挥至极限的这么个职业。照理来说,他们应该很懂得人到底在什么环境下能有什么样的程度。但说来奇怪,也偏偏就是他们,还真相信,培训人这个活就像蒸馒头,事前给他一捏,然后往培训机构一蒸,然后要什么样就出什么样了。

用句时髦的话说,这种想法未免很傻很天真。 继续阅读量产型“人才”